今天是:

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谢湖均教授课题组:采用多光谱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β-乳球蛋白与玉米醇溶蛋白的互作机制

发布者:徐怡然发布时间:2023-04-11浏览次数:198

我校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谢湖均教授课题组20232月在国际期刊FoodHydrocolloidsQ1IF: 11.504发表题为“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zein and β-lactoglobulin: Insights from multi-spectroscopy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methods ”的研究性论文。

β-乳球蛋白(β-LG)是乳清蛋白的主要成分,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溶解性,常被作为一种模型球蛋白应用于研究不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。β-LG与其他蛋白质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具有独特乳化、凝胶、配体结合等功能特性的蛋白质复合物,使其在食品精细结构设计、生物活性物质装载等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优势。以往对β-LG与其他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β-LG与动物蛋白的相互作用上,其与植物蛋白的相互作用研究并不多见且不深入(分子角度)。

本研究结合多光谱学和分子动力学模拟(MD)探究了β-LG与玉米醇溶蛋白(zein)的互作机制。结果表明,当β-LG/zein的质量比从9:1变为2:8时,β-LG- zein复合物纳米粒子的粒径由69.5 nm增大到153.5 nm复合纳米颗粒在30 d后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FTIR和复合纳米粒子的解离实验发现疏水、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有助于β-LG-Zein复合纳米粒子的制备。分子动力学模拟(MD)结果表明,β-LGzein的结合自由能为−39.81 kcal/mol。此外,玉米醇溶蛋白中残基V64P65P68I69G74G75G77G88,以及β-LG中残基P54L103A104,对zeinβ-LG的结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β-LG -Zein复合纳米粒子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
一、研究亮点

从分子层面探究了β-乳球蛋白与玉米醇溶蛋白的相互作用机制,发现静电、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是两者互作的主要驱动力,指出了β-乳球蛋白和玉米醇溶蛋白中对两者互作能量贡献较大的关键残基。

1Zeinβ-LG结合前后的RMSD分析. (a) Apo-zein表示未与β-LG结合的zein, holo-zein表示与β-LG结合后的zein; (b) Apo-β-LG表示未与zein结合的β-LG, holo-β-LG表示与zein结合后的β-LG.

2 Zeinβ-LG结合前后的RMSF分析. (a) Apo-zein表示未与β-LG结合的zein, holo-zein表示与β-LG结合后的zein; (b) Apo-β-LG表示未与zein结合的β-LG, holo-β-LG表示与zein结合后的β-LG.

3 β-LG-Zein复合物的残基结合自由能分析。(a)玉米醇溶蛋白, (b)β-乳球蛋白. 橙色表示残基的能量贡献小于-2 kcal/mol; 红色表示残基能量贡献小于-4 kcal /mol, 紫色表示残基能量贡献小于-5 kcal /mol.

二、研究结论

在所研究的质量比内(9:1~2:8),通过增加β-LG的含量可以使β-LG-Zein复合纳米粒子的粒径减小;复合纳米粒子在储藏30 d后仍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;红外光谱实验和纳米粒子解离实验发现Zein与β-LG之间存在疏水、氢键、静电相互作用;玉米醇溶蛋白中残基V64、P65、P68、I69、G74、G75、G77和G88,以及β-LG中残基P54、L103和A104,对zein与β-LG的结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4 不同质量比的β-LG-Zein复合纳米粒子的粒径和PDI(a)Zeta电位(b)和浊度(c).

5 zeinβ-LGβ-LG- zein复合物纳米颗粒的TEM图像.


最新一期的ESI显示,谢湖均教授课题组于2021年11月发表在Food Hydrocolloids(Q1,IF: 11.504)题为Explor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between zein and EGCG using multi-spectroscopy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 methods入选ESI高被引论文,这是继上一篇ESI高被引论文Fabrication of ovalbumin/kappa-carrageenan complex nanoparticles as a novel carrier for curcumin delivery(Food Hydrocolloids, 2019, 89, 111-121)之后的又一篇高水平论文。


作者简介

刘承智(第一作者),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研究生。主要从事食品组分之间的互作机制研究。目前已以第一作者发表Food Hydrocolloids 3篇、Food Chemistry 1篇、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 1篇。

黄敏(通讯作者),博士,副研究员。本硕毕业于江南大学,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,2021年7月起任职于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。主要从事食品胶体与营养、食品生物技术等方向的研究,目前已在Food Hydrocolloids、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、 Food Chemistry、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、LWT-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,高被引论文1篇。


谢湖均(通讯作者),博士,教授,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计划高层次拔尖人才,校西湖学者计划拔尖人才。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,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,在浙江大学、香港科技大学、复旦大学从事博士后或访问学者工作。主要从事食品胶体与营养、蛋白质聚集和凝聚、营养物质包埋与递送、智能保鲜等领域研究,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,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,浙江省基础公益研究计划农村农业项目,企业项目等20余项。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,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,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,ACS Catalysis,Food Hydrocolloids,Science China Chemistry,Food Chemistry,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,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,LWT -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,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等杂志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(含共同)SCI论文110余篇,H-index=26,其中高被引论文3篇,由Elsevier出版的国际学术合作著作1部,申请和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件。

食品胶体与营养(FCN)课题组:

https://www.x-mol.com/groups/hujun_xie

原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foodhyd.2022.108226



(供稿: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)